歌德曾经说过“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其实每一个成功的人身上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执着坚韧,他们志向高远。身处逆境,他们从不放弃;面对挑战,他们无所畏惧。李子义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身体力行地证明了科学对生活惊人的改变速度,创新对历史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更证明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把自己学到的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带回祖国。”这或许是众多海外学子共同的心声,李子义目前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担任教授、博导、副主任,且先后担任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基础兽医学科带头人、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动物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但在此之前,他曾有近8年的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而正是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让他毅然加入到现代化新中国的建设大潮中。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李子义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兽医大学(现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获农学学士并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此后他又在本校攻读了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这期间,他一直致力于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以及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表观遗传调控和动物胚胎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李子义于1994年开始在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攻读理学博士学位,期间被聘为解放军农牧大学副教授。学之染人,甚于丹青。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是李子义真正与“克隆”结缘的3年,当时他师从谭景和教授,而谭教授是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先生的第二代弟子,从谭教授身上,他继承了中国最初一代克隆研究者所具备的勇往直前的高贵品质,也让他立下了不断超越的决心和梦想。
多年的学习和科研生活,让李子义更加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虽然博士毕业后他便担任了解放军农牧大学基础部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但他知道这离自己的梦想还很遥远。尤其是当他看到英国《自然》杂志关于全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更是让他深受鼓舞。而此后克隆小鼠、克隆牛、克隆猪等等的问世,更是让他对全世界的克隆技术形势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期间,他发现,与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动物克隆技术进展非常缓慢,甚至与印度、韩国相比,都显现出了落后的迹象。
课题组课余活动
想到自己的导师和一代又一代中国克隆研究工作者的努力,想到泱泱中华几千年来一直领先于他国的科学技术,李子义深知自己有责任为祖国克隆技术的发展尽一份力。于是,1999年,他毅然离开熟悉的祖国,远赴美国衣阿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从事博士后等研究工作,希望借此踏上更加广阔的舞台。
在经历了8年的积淀后,李子义回到祖国,并建立起了猪体细胞克隆的技术平台系统。他表示,猪除了作为肉食来源,因为其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特征接近人类,因此也一直是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的重要目标动物,甚至是人类理想的疾病模型动物。因此,开展体细胞克隆猪技术研究,不仅能为转基因猪的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家猪育种、人类异种器官移植和人类疾病模型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李子义带领团队选择以太湖猪体细胞为核移植供体,以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为核受体,以杜洛克猪为代孕母猪,对体细胞克隆技术生产克隆猪进行了研究。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最终成功获得首例体细胞克隆太湖猪。不仅使体细胞克隆技术在我国太湖猪育种中的应用成为可能,也为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仅仅是李子义个人迈出的一小步,然而对学术界而言却是学科发展的一大步,是他对中国几代克隆技术工作者的致敬。
科研创新,硕果累累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体细胞克隆太湖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李子义教授开始将目光放到了更加实用的领域。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李子义带领团队利用能够维持多能性的外源基因Oct4、Sox2、Klf4及c-Myc对猪成纤维细胞进行重编程,成功建立了猪iPS细胞系。随后,在猪iPS细胞诱导过程中高表达干细胞发育相关的miRNAs,将诱导效率提高了6~10倍,诱导天数由12天缩短至10天。在猪iPS诱导过程中,探明了Tet1对猪iPS细胞特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并揭示其调控网络,为猪iPS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同时,还成功分离培养猪成体干细胞,包括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通过添加小分子抑制剂优化体外培养体系,实现成体干细胞的大量扩增,这2种猪成体干细胞的成功获得,为猪多能性干细胞乃至人类再生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随后,利用miRNA介导间充质干细
上一篇:“健康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下一篇:本科生在线课程建设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