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论吉林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历史演进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10

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上每一个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同样的,各个精神文化气质不同的大学也产生独属于自己的建筑,大学建筑不仅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其精神的象征,它承载大学品格风貌。不同大学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也承载着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发掘大学文化与大学建筑之间的关系,从学科特色与历史内涵角度入手,更加鲜明地提供大学建筑与文化关系的参考[1]。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见证着历史的发展。从建筑理论和历史文化的视角,对高校建筑的发展按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其动态特征,窥视未来轨迹[2]。

一、伪满洲国时期建筑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鼓吹“大东亚共荣”的政治口号,妄图从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侵略中国,其狼子野心也充分在伪满时期建筑风格上体现。“兴亚式”建筑风格(“帝冠式”“满洲式”)作为一种模式,应用于新京(长春),成为整个“满洲”的官厅主样式。现今有11座伪满时期建筑由吉林大学使用,见表1。

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传播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为主,传播范围较小。

表1 吉林大学使用伪满洲国时期建筑情况表伪满洲国时期建筑 现使用情况 建筑物所在地址伪满洲国国务院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基础医学院 新民大街2号伪满洲国军事部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第一临床学院 新民大街1号伪满洲国司法部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校部 新民大街6号伪满洲国经济部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第三临床学院 新民大街5号伪满洲国交通部 吉林大学新民校区公共卫生学院 新民大街7号日本神武殿 吉林大学礼堂(鸣放宫) 解放大路117号满鲜拓植会社 吉林大学数学楼 解放大路81号

伪满洲国时期建筑 现使用情况 建筑物所在地址满洲炭矿株式会社 吉林大学前卫校区北区图书馆 解放大路117号伪满洲国思想矫正局 曾用于吉林大学图书馆 同光路21号伪满洲国兴安局 曾用于吉林大学第六宿舍 解放大路83号伪满洲国帝宫预定地 地质宫(吉林大学博物馆) 西民主大街6号

今天的吉林大学第三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大学临床医学院校部建筑前身,分别是伪满洲国八大部中的经济部、军政部、国务院、交通部、司法部。这一类建筑主要是中西折中主义“兴亚式”建筑风格,多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多有地下一层。楼层多有粗壮立柱,气势恢宏,做工精细,雕花精美。原伪满洲国经济部今吉林大学第三医院:这座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平面呈F型。外墙石材取自本溪和吉林两地,瓦用奉天窑业的制品[3]。伪满时期的建筑,它的一砖一瓦不仅诉说着历史,更重要的是警示学生勿忘昔日中国被压抑、奴化的历史,保有民族自尊与自信、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泰国驻伪满洲国公使馆今为吉林大学外国专家招待所。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依据《政府组织法》设立了外交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经济政治进一步转向战时体制,作为追随日本的满洲国政府,配合日本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外联络,因此德、意、泰在长春建立了公使馆。

长春地质宫,位于解放大路文化广场北端,建成于1953年。原为长春地质学院、后改长春科技大学,现吉林大学。此楼也是长春地质博物馆的所在地,现为吉林大学博物馆。这栋建筑所在地的用途,原是《新京都市建设计划》中的皇宫预留地,到“满洲国”覆灭的时候,只施工了地基部分。解放后,在前期地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建筑主体并建设完成。此建筑完成后,也成为了当时长春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4]。

伪满洲国中央警察学校,位于长春亚泰大街与永昌路交汇处,南岭校区的东北角。1935年7月开始建设,现属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该建筑正门向北,平面基本呈“横日”型,是一座通体两层(部分带地下室)的建筑。在正门处,设计了一个外凸的附楼,在整栋建筑的红砖装饰风格中,刻意将主门附楼改用水泥罩面,这种红白对应,凸显了主门的位置,同时扩展了内部一、二楼的大厅面积。而在主门楼的上部的建筑主体上,设置了一个高大的人字山墙。此建筑进深大,显得整体敦实厚重,为了避免呆板,二层窗户上方为半圆形,且在相邻窗户间设置了一个凸条造型,通过这些细部设计的调整,使得整栋建筑敦厚庄重之余又不失灵巧活泼[5]。

二、20世纪50~70年代主要建筑

上一篇:吉林大学农学文库建设实践案例与分析
下一篇:2019年机械工程青年精英冬季论坛在长春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