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关于田野考古宣传工作的思考以吉林双辽大金山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4

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奠基者苏秉琦先生所说,“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发现(包括一些重大发现)仅仅是它的一个环节,它能给我们以启发,却不允许我们满足于现状。如何解释这些发现,或者说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来指导我们正确地解释这些发现,才是最重 要的。”[1]

考古用事实说话,在发掘出的遗迹面前,用发现补充、修正历史记载,使之更趋于理性,更接近于真实。[2]通俗来讲,考古有点像侦探、像解谜,是把想象变成真实体验、把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是能够让人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学问。

作为考古学的基础,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与信息资料的学科。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田野考古,顾名思义,要从事野外作业,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调查、发掘和清理;其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报告。[2]

吉林双辽大金山遗址是一个青铜时代和辽金时代遗物并存的遗址,于2007年成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省双辽市新立乡大金山村北300米处,东南距东辽河3000米,坐落在一处东西向固定沙丘南坡之上。现存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高出附近平地8.4米。2018—201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共同组建考古发掘队,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方启副教授担任领队,对该遗址进行田野发掘。[3]下面,本文将以2019年大金山遗址田野考古实习基地为例,讲述田野考古科普宣传过程,以及由此带给外行人对考古的思考,以期公众能够对考古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大金山遗址考古实习基地分为工地区和驻地区。为更好地展示考古知识,宣传地方历史,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基地将每个星期六设为“公众开放日”,供群众参观浏览。

一进工地区的大门,沿着栅栏的一侧是竖立着一排排展板的公众考古宣传展示区。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学生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关于考古学科简介、考古基本概念、考古学基础研究内容、遗迹遗物的科普、考古发掘流程、大金山遗址考古工作开展情况等介绍让公众对考古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认识。展示区的尽头是彩钢房搭建的考古现场工作室,这里同时集医务室、保安室、装备室、监控室为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旁边一侧是帐篷搭建的保护棚、休息区、参观群众问卷调查区、文创产品展陈区。每个区域整齐有序,各司其职。

工地区的中心位置便是基地最为重要的区域——面积400平方米的遗址发掘区。在外行人眼中,左看右看不过是大坑套着小坑,而实际上,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就叫做“探方”[2]。通过吉大考古师生们的讲解可以了解到,整个遗址发掘区域分为16个探方,每个探方由两三名学生负责,刮面、划线、找边、挖掘、收集、采样、记录,根据堆积的质地和颜色分层,区分土层年代。

据介绍,2018—2019年,大金山遗址累计发掘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2018年发掘房址25座、墓葬3座、灰坑234个、灰沟8个、灰堆1个、墙1个、窑1个;2019年发掘房址40座、墓葬1座、灰坑102个、灰沟7个、灰堆35个、踩踏面17个、灶址11个、柱洞11个。累计出土小件2400余件,其中陶器标本400余件(含可复原陶器38件)、金属(青铜为主)50余件、石器400余件、骨角蚌牙质小件1300余件。经对遗迹遗物进行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初步判定遗址年代主要为战国至西汉初。[3]这些概念听起来生僻,但在吉大考古师生的介绍和引导下,把所有发现穿插在一起,一幅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

那时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个草皮搭建的窝棚中,有点类似于当今农村的茅草屋,柱洞就是一根根支撑棚子的柱子所留下的。取一处房址置身观察,进门处有个小台阶;房间一角有处灶台,至今仍有烧过的痕迹;灶台旁边有蚌堆,一层层的蚌壳在阳光下闪着银光。房屋旁伴随着踩踏面,上面的灰堆还原了青铜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房址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内部结构大抵如此。可以想象,那时的人们应该靠渔猎—采集为生,男人去河湖打渔,女人在家纺织,打回来的水产品拿到灶上烤着吃,蚌壳就扔在灶台旁边,形成了蚌堆。夏日,家家户户在门外乘凉,闲话家常;冬日,围坐在火堆边,把酒言欢。

在遗址发掘区的西侧有一处辽金时代的青砖砌筑的墓穴,里面发现一男一女两具尸体,男的40几岁,女的60几岁,应该是夫妻二人,丈夫先去世,妻子去世后同丈夫合葬。墓穴的一侧有个重新砌筑的小门,可以看出尸体被移出后合葬的痕迹。陪葬的还有一些普通的器具,如镜子、陶器等等。从墓穴的规格、砌筑材料、陪葬品这些都可以看出,这个墓穴的主人只是普通人家,并不富裕。

上一篇:当婚礼遇上疫情在线结婚万人云参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