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时间、空间范围的界定
二、发现与研究现状
三、存的主要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相关说明
第一章 天马-曲村研究
第一节 天马-曲村居址研究
一、遗迹形制
二、分期与年代
三、文化构成
四、居址功能区的分析
五、相关问题
第二节 天马-曲村墓地研究
一、晋侯墓地研究
二、曲村铜器墓研究
三、曲村陶器墓研究
小结
第二章 羊舌、上郭、上马墓地遗存研究
第一节 羊舌墓地研究
一、墓葬形制
二、墓葬年代
三、墓主推定及其相关史实
第二节 上郭墓地研究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器物及年代研究
三、器类分析与墓地分区
四、墓地文化因素及相关问题
第三节 上马墓地研究
一、墓葬形制
二、墓地年代
三、墓地文化因素及其历时性变化
四、相关问题
小结
第三章 洪洞坊堆-永凝堡墓地研究
第一节 墓葬形制、分期与年代研究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品与墓地年代
第二节 墓地文化构成
第三节 遗址性质
第四章 大河口墓地与横水墓地研究
第一节 翼城大河口墓地研究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器物与墓葬年代
三、墓地文化构成
第二节 横水墓地研究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器物与墓葬年代
三、墓地文化构成
小结
第五章 桥北、西关与西南呈墓地研究
第一节 桥北墓地研究
一、墓葬形制
二、随葬器物
四、文化构成
五、墓地性质
第二节 西关、西南呈墓地研究
一、黎国地望
二、西关墓地与西南呈墓地分析
三、相关史实
小结
第六章 同时期遗存研究
第一节 同时期居址研究
一、上马遗址
二、苇沟-北寿城故城遗址
三、翼城故城
四、平陆枣园遗址与虞故城
第二节 晋南同时期墓葬
一、临汾庞杜墓地
二、凤家坡墓地
三、新绛冯古庄墓地
四、芮城附近墓葬
五、闻喜官庄与河津山王铜器
六、屯留城北墓地
七、稷山三交墓地
小结
第七章 晋南周代前期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
第一节 从考古材料谈早期晋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
一、形成期
二、成熟期
三、早期晋文化的文化因素分析
第二节 晋南周代前期文化小区的划分
结语
一、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晋国考古在周代考古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一、文献资料
二、发掘报告
三、调查发掘简报
四、图录
五、研究论文
六、研究论著
七、学位论文
八、国外论著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文章摘要:晋南地区位于中原与北方的交界地带,该地周代前期遗存在两周考古中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以目前发现的215处遗址为基础,根据遗址内涵、材料刊布情况、族属性质,尝试从20多处有详细资料的周代前期晋国、倗国、霸国、先国、黎国和一些国族不明确的遗存入手,分别对各遗存的分期年代,文化构成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早期晋文化的发展,该时期该地区文化小区划分等进行探讨,来揭示这一时期晋南考古学文化的面貌。本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天马-曲村居址、晋侯墓地、曲村铜器墓、曲村陶器墓等遗存的分期年代、遗存内涵及相关问题。在报告《天马-曲村(1980-1989)》刊布以后,尤其是“疏公簋”公布以后,天马-曲村的年代上限需要重新审视。经过分析,本文认为曲村居址早期44个遗迹单位中西周早期早段的有12个,铜器墓早到西周早期早段的只有7座、陶器墓能早到西周早期早段的单位有36座,这些遗存不是曲村西周早期遗存的主要部分,这一研究结果与《竹书纪年》、“疏公簋”等关于唐侯迁晋的记载相符。与墓葬相比,曲村居址的文化构成相对简单。通过统计居址各区小件器物,可以看出居址I、J7区是曲村工业的主要分布区,尤其是J7区,而且曲村工业内容也随年代变化而变化。通过特殊陶器在曲村居址上的分布,可以看出曲村居民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这一现象应与文献所载“怀姓九宗”有关。本文将晋侯墓地分为4期,在每一期内探讨单座的排序问题,进而得出晋侯墓地有资料公布的各个单位的排序,发现夫人墓普遍晚于侯墓,文化因素的构成在晋侯墓地呈现由多到少的状态。铜器墓文化因素最复杂,也呈现出随时间逐渐减少的趋势。陶器墓的器类构成受到年代、性别、社会因素的影响,陶器墓文化构成与居址、晋侯墓地、铜器墓文化构成变化一致。第二部分研究了晋国羊舌、上马、上郭墓地,根据遗存特征可以看出羊舌墓地是晋侯墓地的延续与发展,器物特征紧接晋侯墓地,墓地继承和发展了晋侯墓地的一些制度,对以后中原地区影响较大。上马墓地一期的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早段,文化构成有一个渐变的过程,1段时是单纯周文化,2段时文化因素开始多样化,随着铜器墓的出现,文化成分达到最大值,在春秋早期晚段趋于稳定,符合东周社会发展规律。上郭墓地遗存可以分为六段,文化构成大体有4组,墓地带流小鼎揭示一种特殊的葬俗,这种葬俗不出现在墓地最大型墓葬中,一般出于中小贵族,结合相关史实,本文认为上郭墓地为古曲沃可能性较大。第三部分对坊堆-永凝堡墓地进行研究,坊堆-永凝堡墓地也可以分为六段,年代跨度从西周早期早段至西周晚期晚段,文化构成大体有4组,遗址周系卜法的甲骨,一套3件的列鼎,西周早期早段的铜礼器构成与曲村最早期的铜礼器构成相似,不能排除坊堆-永凝堡为古唐地的可能。第四部分对翼城大河口、绛县横水墓地进行研究,从目前刊布资料的两处墓地11座墓葬来看,墓地在年代上贯穿整个西周时期,两墓地有较多相同点,墓葬均以西向墓为主,西周中晚期铜器墓无列鼎现象。不同点是大河口墓地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横水墓地俯身葬与殉人比例较高。通过分析,大河口墓地至少包括6组文化因素,横水墓地包括5组文化因素,两墓地大同小异,应是同一族源的不同国家,不是晋的“怀姓九宗”。第五部分分别对浮山桥北墓地,黎城西关、长子西南呈墓地进行研究,本文认为浮山桥北墓地一期2段年代在西周初。第二期包括了墓地3、4、5、6、7、8、9段,3、4段为西周晚期早、晚段,5、6、7、8段分别对应春秋早中期的早晚段,9段为春秋晚期早段。墓地出土陶器年代从殷墟时期延续至春秋晚期早段,缺乏西周早期晚段与西周中期遗存。墓地文化构成包括4组,早期遗存有商式、周式、土著与融合型四种,商文化因素明显,晚期以周和土著器物为主,文化面貌得到统一。通过分析黎城西关、长子西南呈墓地内涵,再结合文献考证认为,两地均为黎国遗存,文化构成以周文化为主,商文化因素明显,与文献记载,特别是《清华简》记载周人戡黎相符。第六部分对有零星材料的翼城苇沟-北寿故城遗址、翼城故城遗址、上马居址、平陆虞国故城等居址;临汾庞杜、新绛冯古庄、翼城凤家坡、芮城柴村、芮城坛道等墓地,分为居址与墓地两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分期与遗存内涵分析,认为上马居址与曲村居址性质最近,翼城故城、苇沟-北寿居址与曲村距离较远,新绛冯古庄墓地应为晋国遗存,稷山三交墓地应为土著遗存,并对这些零星遗存,做出了详细编年。第七部分总结以上各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周代前期晋国遗存的变化可以分为2个时期,第一期开始年代为西周的早期早段,延续至春秋初,即晋侯墓地最后一组墓的年代。第二期为春秋早期早段至春秋早期晚段,晋国考古遗存在这一段时间内变化显著,从遗迹与遗物方面来看,都为典型的晋文化出现奠定了基础。通过两期的变化,本文总结出了早期晋文化形成的五个特点,可以概括典型晋文化之前的晋国考古遗存的变化。在分析晋国遗存的同时,对比晋南此时期坊堆-永凝堡、翼城大河口、绛县横水、浮山桥北墓地,黎城西关、长子西南呈、翼城凤家坡、翼城故城、侯马上马等材料,本文认为晋南此时期存在较明显的4个文化小区,在春秋早期文化小区逐渐消失,文化面貌趋于统一。此时期晋南考古遗存研究,在周代考古研究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晋文化研究是周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在周代考古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上一篇: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文_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