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0-2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制度性权力

    (二)历史制度主义

    (三)国际制度中的权力现象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研究方法

    (二)内容分析方法

    (三)历史分析方法

第五节 文章结构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厘定和观念路径提出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概念和比较

第二节 国际关系中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定义和性质

    (一)制度性权力的定义

    (二)制度性权力的五种性质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中的转换:概念和运用

第四节 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一种观念路径

    (一)权力本体内存在着时间维度和过程维度

    (二)权力依赖甚至依附于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三)权力的延续比寻找新的权力优势更重要

第二章 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国际制度

第一节 国际制度因何难以更迭

    (一)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

    (二)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

第二节 渐进式的国际制度变迁

    (一)国际制度的替代

    (二)国际制度的堆叠

    (三)国际制度的漂移

    (四)国际制度中的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

第三节 国家因何转换而非重塑制度性权力

    (一)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隐蔽性

    (二)制度性权力转换具有低成本性

    (三)制度性权力转换可以增持合法性

第三章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积累和持有

    (一)制度性权力的非排他性积累

    (二)制度性权力的非公平性持有

第二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运用

    (一)国际授权:在制度内运用权力

    (二)制度霸权和制度现实主义:在制度外运用权力

    (三)制度性权力运用后的防御性调整

第三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更新

    (一)议价和谈判策略

    (二)重新谈判策略

    (三)制度退出策略

    (四)威胁性制度退出策略

    (五)重新加入制度策略

第四章 转换之后: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假设

第一节 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再持有或丧失

第二节 非预期制度成熟和非预期制度崩溃

第三节 预期制度成熟和预期制度崩溃

第五章 案例研究:1971 年的“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救赎

第一节 渐进式的国际货币制度变迁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建立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美元霸权的危机

第四节 “尼克松冲击”和美元霸权的转换

第六章 结论和余论

第一节 问题的解决

第二节 弱势形象与复合型强势地位:制度性权力转换和中国崛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文章摘要:借鉴历史制度主义关于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基本观点,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国际制度中制度性权力的渐进性,即制度性权力的转换。具体来说,特定国家会通过一种合法的、渐进的、成本低且效果显著的方式,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对本国的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最终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历史制度主义的权力观念;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国家的制度性权力转换过程,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以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多种后果。本文意在阐明,在承认存在激进变迁或重大转折的同时,国际制度和制度性权力具有普遍的渐进性特点;用渐进性的视角去理解国际关系是重要的,不应为变化而变化,而是要关注变化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以此才能为随时可能发生的真正变化做好准备。基于这些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国际关系中的制度性权力,以及国际关系视角下的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几项关键的概念进行了全面阐述。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以及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一道,并称为新制度主义三大流派,三种理论都有着对制度独特的见解。而历史制度主义是三大理论中关注时间和过程最多的,这与本文的主导思想完全吻合。其次,在全面介绍制度性权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制度性权力的内涵进行进了一步的延伸。制度性的权力的定义是,一种国家持有的,基于已有国际制度,合法且具有渐变性的间接权力。制度性权力具有五种性质,分别是非排他性,相对非公平性,合法性,间接性以及渐变性。最后,提出历史制度主义权力观。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制度备受各国重视的今天,对寓于其中的权力进行渐进性的转换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且具有合法性的战略行为。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制度性权力转换之前,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国际制度的特点。为什么许多国际制度虽然经常出现剧烈的小范围颤动,但总体上它们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或者说,为什么制度的稳定性是重要的。国际制度难以更迭的原因有四个,包括国际体系单一化与国际制度黏性,全球化不可逆与国际无政府假定。国际制度的渐进式变迁包括替代,堆叠和漂移。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理论试图解释文章的前提假设之一即国际制度确实在发生着变化,但并不是在剧烈转变,这种转变需要特定事件的刺激,并在刺激之后继续维持一种稳定的路径依赖状态。最后,文章讨论了国家为什么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中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而不是重塑。其原因包括转换的隐蔽性,低成本性以及合法性的增持。总之,虽然历史制度主义主要用来分析国内制度,但是历史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之间是存在互嵌性的。第三章展现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了从原始权力的持有到新权力的再持有的理念。在国际制度设立或者准备设立之前,原始的制度性权力就已经开始积累。在国际制度正式建立之后,制度性权力首先会分配给参与制度的各个国家。随着制度内各个国家博弈的展开以及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度性权力会变得集中,渐渐的有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集团把持。在持有了制度性权力之后,国家开始运用制度性权力。这些运用包括了制度霸权、制度约束和制度竞争等行为。而运用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就是检验制度性权力的过程,国家会在这一过程中判断权力的有效性和权力的成本收益,以决定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调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之国家对制度性权力的检验,国家将会更新制度性权力,这种行为包括制度退出或威胁退出,以及在制度框架内重新谈判等等。在更新之后,如果国家获得了新的制度性权力,国家会继续以一种合法和低成本的方式对国际制度甚至国际体系施加影响。如果国家的更新行为失败,则会面临一系列不利的后果,甚至会使国家后悔对制度性权力进行转换。第四章讨论了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后果。除了权力的后果以外,引入两种概念来解释制度性权力转换的制度性后果,包括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一个人或组织做出每一项行为之前,例如改革等等都会有一个期待的理想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最终实现,那么预期后果就形成了。非预期后果就会比预期后果更加复杂一些了。非预期后果指的是没有预期或预见的人或组织的有目的行动结果。从制度以外的视角,将制度性后果假设分为四种,非预期制度成熟,预期制度成熟,非预期制度崩溃,预期制度崩溃。第五章作为案例分析的章节选取尼克松冲击作为第二个案例,它是指由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1971年为了应对美国国内不断增加的通货膨胀和其他国家对美元的操纵,实行的工资和物价冻结,进口附加费以及单方面取消直接国际美国美元兑换黄金等一系列经济措施。到1973年,以自由浮动的法定货币为基础的现行制度实际上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尼克松虽然又一次令美国背上了单边主义的骂名,但是他拯救了美元,维护了美国的金融霸权这一重要的制度性权力。这一案例良好的诠释了制度性权力几乎每一个性质。

上一篇:职业教育论文_高职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